大家好!欢迎走进湘警职院《身边的榜样》专栏。榜样是有形的正能量,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用心发现,榜样就在身边。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学院援疆教师郑琼。
援疆教师郑琼:开在边疆的警苑之花
2018年暑假,一份司法部招募援疆人才的文件激起了湘警职院政治学教研部郑琼老师内心的波澜。她很快报了名。不久,她如愿被确定为全国司法警官第三期援疆人才,与来自全国的其他4名教师一同远赴新疆乌鲁木齐开展为期半年的支教。
“妈妈,反正我不同意你去”
踏上漫漫援疆之路并不是没有波折。当郑琼把自己的想法小心翼翼地告诉家人时,首先得到的是9岁女儿的反对。
“妈妈,反正我不同意你去。”郑琼摸着女儿的头,一边安慰她,一边找出地图,告诉女儿新疆在哪儿,告诉她那里有很多哥哥姐姐盼望着自己去给他们上课。女儿噙着泪默默点了头。年迈的父母也担心没出过远门的女儿不能顺利平安归来。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姑娘,能不能适应西北的饮食习惯和秋冬季节干燥寒冷的气候,郑琼自己心里也没谱。
事实证明,她还是硬着头皮适应了下来,“我以前不爱吃牛羊肉,不吃面食,到了新疆也慢慢去尝试。尽管去的第一个月天天流鼻血。”她漫不经心地笑着说。
“郑老师的课堂组织井然有序,处理问题春风化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援疆支教期间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郑琼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每周上14节课。她潜心教研教改,根据不同区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引入对分课堂模式,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实践的作用,实现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高度融合,大幅度的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听完了郑琼的第一次公开示范课,教学督导由衷地夸奖道:“郑老师的课堂组织井然有序,处理问题春风化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除了上好自己的思想政治课,郑琼还积极参与教研室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工作。与来自维吾尔族、藏族、汉族的老师互通有无、相处融洽。“在我临走的时候,老师们给我送上了哈达,帮我戴在脖子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郑琼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我相信我们会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因为我们遇见了您。”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郑琼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在边疆学习的孩子们。在教室没有网络、寝室没有电脑、学校没有电子阅览室的客观条件下,郑琼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对分课堂试行为切入点来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她让学生在手机上做好PPT,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一开始,她没想过大家学习态度会这么认真,学习热情会这么高涨。有的学生一边讲一边举着手机给大家看,有的学生一边讲一边把重点画在黑板上,还有一个学生为了做课堂分享花了一个月时间做采访,并精心录制成了一个视频。
每到课间,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从书包里拿出自家种的苹果、葡萄,争先恐后地分给郑琼吃。她一有时间也会走访学生寝室,看看内务,聊聊生活,在无形中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因如此,当郑琼即将离开新疆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不舍。在欢送会上,每个学生都当面送给了她一句话。一个孩子郑重地说,“您是我见过最温柔最美好的老师。我相信我们会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因为我们遇见了您。”
“不会因为我回来,支教工作就结束了”
2019年1月,郑琼结束半年的支教,回到了长沙。回来以后,她一直与新疆的同事和学生们保持着联系。一有新的教学资源,她就通过网络与教研室的老师们分享。学生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也会通过微信与她交流。
“我相信这项工作会延续下去,不会因为我回来,支教工作就结束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郑琼眼睛里闪着光。此时,南方天气渐暖,一朵在边疆绽放的警苑之花,即将迎来崭新的春天。
采访手记
之前,我与郑琼老师的交集并不多,仅限于校园里的几次不期而遇,相视一笑。这次采访是与郑琼老师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很庆幸,我们没有任何尴尬和局促。半个多小时的交谈愉快而轻松,也让我收获了许多感动。感动于她对学生的热爱,当我问她能不能谈谈与学生之间的事情,原本平静的她突然兴奋得像个孩子,眼里雀跃着光彩;感动于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当她开始回忆援疆支教的点点滴滴时,语气柔和、娓娓道来。我突然感受到她柔弱纤细的身体里蕴含着一股无形的力量,这股力量使人温暖,令人心生希望。我想,这大概就是温柔的力量、奉献的力量吧!
文字 | 夏侯南希
图片 | 唐亚琴 郑琼
讲述人 | 唐亚琴
编辑 | 孙瑜琳
审核 | 刘最跃